李商隐很经典的一首夸人诗,高雅有格调,只一句就千古流芳

发布日期:2025-07-06 01:21    点击次数:138

图片

这几日正值高考放榜时节,街坊邻里捷报频传,亲朋好友喜讯不断。

眼见谁家千金金榜题名,谁家才俊蟾宫折桂,我们送上美好祝福的同时,也总忍不住夸一夸背后辛勤付出的父母。毕竟,孩子的优秀离不开家庭的托举和滋养。

在升学宴会上,我们常常会听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虎父无犬子”这样的溢美之词,也会有'芝兰玉树,生于庭阶'、'将门出虎子,书香有传人'这样的雅致赞语。

更有'长江后浪推前浪'这般豪迈的期许,然而细细品味,这些言辞虽美,却总感觉少了一些韵味,不够高雅,也不够格调。

若说起最到位的褒奖,在我看来,当属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一句选取了传统文化中寓意最为高贵、也最吉祥的凤凰,描绘了两代人的才情与风骨,既有对新生一辈才华的肯定,有朝一日必将超越父辈的希冀,也有对长辈培育之功的礼赞。

图片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交代了诗的写作背景。韩冬郎,就是晚唐著名诗人韩偓,冬郎是他的小名,韩偓的父亲是韩瞻,与李商隐是连襟关系,也是关系很好的故交。

韩瞻娶的是王茂元的大女儿,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小女儿。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的秋天,李商隐准备离开京城,前往四川梓州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

李商隐之所以选择到远离长安的巴蜀之地,一方面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一方面是逃离京师这个伤心之地。

就在这个夏天,他刚刚失去了一生的挚爱——妻子王宴媄,爱人的病逝对李商隐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看着尚未成年的孩子,他不得不继续奔波的路途。

临行之前,亲朋好友设宴为李商隐送别,席间刚刚十岁的韩偓为姨父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连宵侍坐徘徊久”。

一个十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沉稳的诗句,让在座的人惊叹不已。

但是当时的李商隐正沉浸在丧妻的哀伤,离别的惆怅之中,除了赞美一番之外,并没有过多的表示。

而这年的金秋十月,他从长安启程,一路爬山涉水,于春天里抵达千里之路的巴蜀。

当他看到清雅洁白的梧桐花处处盛开,不由得想到了最爱栖息梧桐的凤凰,想到了那天的送别宴席,自己小外甥的那一句“连宵侍坐徘徊久”,里面流淌的对自己的关怀和仰慕。

于是,他写下二首七绝,寄给了远方的亲人和这个孩子,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图片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裁诗:作诗,指构思、写作。走马成:形容才思敏捷,如快马奔驰般迅速成章。

酒宴上的蜡烛已经燃烧了一大半,烛芯的灰烬也渐渐冷却,宴会即将进入尾声,触发了在座每一个人的深深离情。

就在这样凄清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景生情,即席为我吟诵了一首送别的诗篇,他的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冷灰残烛”:指夜深人静,烛火将尽,灰烬渐冷,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桐花: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桐花象征高洁的品格。

丹山路:神话中凤凰栖息的丹山,喻指人才成长的崇高环境。

诗人背井离乡,行走在桐花绽放的古道上,想起外甥给他写的那首诗,一时之间思绪缥缈。

你就像那飞翔在神仙丹山上的幼小凤凰,不时在桐花丛中发出清脆圆润的鸣叫声,应和着老凤凰苍亮的叫声,显得那般悦耳动听。

多么诗情画意的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情境,既夸赞了冬郎的峥嵘年少和超绝才情,也顺带夸赞了他的父亲,相信冬郎在优越的家学熏陶中成长,必将前程无量。

长大后的韩冬郎确实不负所望,比起李商隐落魄贫寒的一生,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进士及第后入朝先后担任左拾遗,中书舍人,后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晚年时隐居在福建南安,活到了80多岁,是难得的长寿诗人。

仕途上春风得意,生活上优渥奢华。所以,他的诗作大多辞藻华丽,人称“香奁体”。但是也有不少清新清丽的诗句,比如“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

被后人誉为“一代诗宗”,又有“南安四贤”之一的称号。

“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一千古名句以其含蓄优美的意象,完美诠释了'一辈更比一辈强'的人生期盼,至今广为流传,堪称千古绝唱。#李商隐#韩偓#古诗

图片

图片

文 / 青荷闲潭原创

图 /青荷闲潭,请勿商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